详细解读《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 分析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

      国务院《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重要政策正式落地,文件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500个以上通用航空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航空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中机院将为您详细解读通航政策,并分析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

主要观点:

        一、这次的文件是今年通航多个政策中第一个落地的,是年初的开门红。中机院将为各位投资者分析怎么理解通航产业的政策。

(一)从量化指标上,理解通航机场、飞行器制造及整个通航产业规模。

        文件中提到,2020年末,中国通用航空机场数目将由300个增加到500个,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航机场,覆盖农产品生产区和主要林区等多个区域。

        航空器制造方面,由1874架增加至5000架,同时培育航空飞行器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水平。

        其中提到,通用航空产业规模要超过一万亿,这个目标很宏大,将是一个大量培育高新企业技术股的蓝海市场和温床,但实现起来会有曲折。

        2005年,美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为1600多亿美元,超过万亿元。但美国通用航空发达水平远超我们,美国航空产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后,飞行小时数就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40年时间从未超过当时的水平。根据美国经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一开始一定会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随着产业逐步的饱和会进入一个瓶颈期。

        那么中国航空产业市场空间有多大?美国目前飞行器的保有量22万架,2005年在册机场14120个,远远超过国内水平,由金融危机影响,美国近十年新增飞行器大幅减少。美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台了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相关国家性的和扶持性的政策,之后是大量飞行器的制造,在飞行器的制造和机场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整个万亿级的通航市场就由服务托起来了。美国是在一个巨大保有量情况下,实现万亿的通航产值。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万亿经济规模,愿景很好,但难度很大。

(二)关于空域开放。

        这是通用航空政策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决定了通用航空产业是停留在纸面上,还是落到实处,产业真正起飞。

        这次文件中提到,实现3000米以下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的无缝衔接,划设低空录时飞行航线。

        对于该政策的理解如下,首先,目前的空域划分为报告空域、监视空域和管制空域,这些空域完全分割开,基本上没有互相衔接和连接,导致无法实现跨区域的飞行,大大减弱了通用航空的意义。对此,国家希望把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无缝衔接,而管制空域是一个很小的空域,而报告和监视空域,按照美国空域划分,占美国整个空域的60%-70%,占大部分的飞行空域。

        这次文件代表我国空域开放真正落到实处,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随着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的衔接,跨区域的飞行将成为可能性。

        不同省份和区域都存在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的管制,本次文件由国务院印发,对在全国的实施起到重要的协同性作用,可以对全局进行统筹规划。

        随着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划分的实现,低空录设航线划设成功,空域放开就是正式落地。

(三)多次强调服务。

        有大量通用航空服务领域的要求,比如,要求提高审批的效率,管制空域和监视空域内要求2小时批复,跨管制分区要求8个小时批复,跨管制区要求一天又18个小时批复,报告空域仅需一个小时批复,和美国水平相当。还提到优化飞行服务的流程。

        在航空器制造方面,加强试航方面的管理,这方面政策未来将可能由工信部牵头,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同时企业协会将共同参与推进执行。

        在执法立法方面,将出台通用航空配套立法文件,以及出台了多层次相关人才培养的规划。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本次政策的出台,具备非常强的可执行性,有非常明确的时间节点,有明确的量化完成的指标。这使得我们未来投资能有的放矢。

二、分析通航产业投资机会

(一)通用航空基建建设。

        圈地运动正式上演,通用航空的前提是基建的发展,这次文件中提到划设50个综合或者专业示范区,促进通用航空集聚式的发展,国内已经有约30个城市或者省有自己的通用航空发展基地和产业园区,希望通过人才的聚集、制造业产业研发的聚集,促进当地的通用航空产业链集群的形成规模。这次提出50个的目标,是由近期各个地方政府报上去的项目,最终经过了审批和筛选后定下来了这50个项目。

        这50个地区将会有大量通用航空产业链启程,包括从产业链前端零部件材料的研发制造,中游包括飞行器的组装、销售,到下游服务业和培训业务整体的发展。

(二)通用航空地面监测系统的开发。

        这次文件中提到,推广北斗广播式自动监视新技术,研发适用低空通信导航、气象以及空中交通所需装备。简单来说就是低空通讯监视雷达。

        目前国内从事低空通讯雷达制造研发的上市公司包括四创电子、四川九州、川大智胜、天和防务等民营和国有的研究制造企业。未来随着通用航空发展,以及ABS-B的技术在通用航空监视雷达的应用,相关企业都会受益。

(三)飞行器的制造。

        其中包括公务机、直升机、专业级无人机以及配套的发动机机载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这些领域也是我们前期持续推荐的领域,包括直升机制造的相关标的:中直股份、德奥通航,无人机包括:雷柏科技、雪莱特。机载系统和发动机系统的研发方面目前公司还很少,以后一定会有企业可能会通过外延并购、自身研发模式转型等方式进入。相应领域一定会涌现一批非常优秀的公司。

(四)通用航空服务。

        这次文件中提到打造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我们认为未来通航服务站的概念将会涌入中国,简称FISS。

        通用航空服务站不止是飞机4S店或者信息搜集点,更多的是一个通航全系列的服务,大量服务干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民航系统延伸到全国的触角,将为通用航空的飞行服务、信息服务、设备保养维修,甚至未来二手机的销售提供全套全方位的服务。他是民营企业进入的重要领域。

三、通航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总结

(一)机场建设。

        机场及相关跑道的建设:中化岩土;

        相关基建的配套设备和车辆:威海广泰;

        机场相关空域监测的设备以及管制空域配套的雷达监视系统:四创电子、四川九州、川大智胜、天和防务;

(二)飞行器制造。

        中机院认为通用航空对飞行器制造企业带来的业绩弹性,短期内会非常小,更多从民营上市公司中寻找投资标的,由于文件中提到直升机制造,可以适当关注隆鑫通用、雷柏科技、雪莱特。

(三)运营和服务。

        主要标的为海特高新、山河智能。

        Q1 现在有300个通航机场,规划增加到500个是否低于预期,是否没有太多投资机会?

        通航机场的建设是分步骤实现的,这500个机场,其中提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航机场,同时覆盖农产品生产区和主要林区,对短期和初期通航产业的应用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机场的建设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要看后续飞行器的需求,还有应用领域的需求快速的增长。从文件中通航机场配备的方向上可以看到,在通用航空短期可实现的发展中,会有在专业领域应用的明确落地,而在短期实现困难的私人消费的市场,没有明确的鼓励和指标。

        另外,在美国,整个通用航空产业链当中,飞行器市场中,私人拥有消费占70%左右的份额,在其他农林航空、观光医疗、观测、教学、公司商务应用等领域总共不过20%-25%,但这些应用在通用航空发展中,起到了先行先实现的作用。

        Q2 如果是200个通用机场的新建额对应雷达投资金额是多少?

        一般中小型通航机场整体投资规模5000万左右,大型通航机场在1亿左右,这是不包括雷达。一般小型通航机场的雷达规模在600-1000万之间,大型通航机场雷达等监视设备的投资规模在2000-3000万左右。这个确实很难分析,我们只能做一个保守的预估。

        理想预估是假设新增的200个都属于中大型通航机场,配套雷达设备在2000-3000万/套,那么能新增6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但是我们要强调一点,这仅仅是通航机场配套的相关设备,在空域,特别是监视和管制这两块相关的雷达需求到底是多少很难测算。雷达的技术水平、标准定型、相关的性能和参数会直接影响采购的数量。

        Q3 这次指导意见超市场预期的点有哪几个?

        第一个是政策提到通航产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兴奋过后我确实也在想这个1万亿应该如何实现,因为我前面还详细讲了我们和美国的差距。美国目前是依靠非常巨大的服务业市场加上一部分的制造业市场托起了1万亿的产值规模。我们国家如果是单靠基建,单靠前期的飞行器制造和相关的服务业很难托起1万亿的规模。所以通航一定是一个蓝海市场,但是很难快速的在几年内实现。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目标,就是中长期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目标,但是这个万亿级别是得到大家总体认可的,而且国务院文件的下发是一个响亮的号角,明确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将来一定会有大量的企业涌入这个领域,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投资和大量优秀的企业。

        第二是空域的放开,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来下发关于空域放开的明确的指引性文件。而且政策专门提到了在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的无缝衔接。这个说到实在的点上了,因为现在所有的划设出来的空域都是分散的,分散就导致任何的飞行只能是在自有的小区域内,飞行的意义就很低了,更多的可能就是在某些特定区域的农林防火或者是简单的商务应用。而跨区域飞行成为可能以后,飞行的意义和飞行的种类样式才会大幅度增加。文件还首次提出真高3000米以下,而之前所有的文件都提的是1000米以下,也是首次正式跟国际上通用航空低空定义的看齐。我相信国务院一定是和空管系统和军方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确定了相应的方向才能大胆提出3000米以下,提出监视和报告空域的无缝衔接。

        这次的文件可以理解为空域放开的第一步正式落地了。空域放开是一个过程,而非是某个时间点说明天空域就全部放开了,它应该是多个步骤结合起来的过程。以上是我能够看到这次的文件对产业链有实质影响的地方。

        Q4 空域开放的难点是在空军管制还是说之前国务院没有意愿去开放?

        过去十年空域放开更多是考虑放开以后谁来监管的问题,由国务院来做大家之前诟病的是军方其实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国务院提的军方是不是能够非常好的落地和执行呢。我们认为这次国务院能够明确的提出空域开放那么一定是经过跟军方特别是空军系统非常审慎和多次的交流。从我们之前多次调研和跟踪情况来看,空军方面对于空域开放做了多轮的讨论,包括未来开放以后相关监测监控新的技术模式等一系列都做了大量的论证和应用体系的实验。

        中机院认为当前时间节点,既然国务院已经明确了3000米以下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的无缝衔接,那我相信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内军方会全力配合国务院相关政策的执行,在空域划设、空域监控、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未来的空域监控职责的划分都会有更多明确的东西落地。

        顺带再提一点,我之前跟银行和空管系统相关领导沟通下来,总结了一下对方的一些认识。第一是这次的政策是国务院的发文,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起了一个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各部位各司局将会有很明确的任务去执行,包括出台相应的具有可执行性的意见、准则、标准,落到各个地方。第二是对十三五相关规划和立法的讨论,未来法律的支持将成为确保通航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法律、管理、审批、扶持都会有非常详细的政策逐步落地。从相关管理机构的意见来看,这次的政策是拉开了通航产业大发展的序幕。如果说过去5-10年是喊的多,那么十三五会是做的多,我们会看到大量政策的落地,投资的落地,和产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崛起。

        Q5 哪一个板块市场空间比较大?

        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空间是动态变化的。我们之前出过相应的报告,从美国来看,制造领域占整体份额的30-40%,而运营维护包括诱发的影响是占到剩下的60%左右。美国的基建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基本结束了,而在近5年的时间内,中国的通用航空更多的还是以基建为主,同时在飞行器制造和运营服务上有大量的新的企业尝试以及投资落地。现在很难拍脑袋说谁的份额到底是多大,我认为从通航产业发展的顺序来讲肯定是基建现行,先上演的是圈地运动,之后会配套相关的制造等运营服务。

        Q6 国务院、航空总局及军方等部门三方协调的低空管制的文件预计什么时候出台?

        近几年出台过关于空域划分的参考意见和标准,目前来看细节并没有特别大的修改,这次文件提到的3000米以下的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的无缝衔接。快预计年末,慢的话明年,在空管系统包括军方相关文件会有落地机会,我们会继续跟踪国家相关政策动态。

        Q7 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市场规模?飞行器制造方面,国内哪一类飞行器会先发展起来,哪些公司发展会较快?

        通航产业市场规模方面,我们持审慎的态度,万亿级市场需要通航发展到成熟阶段,并有大量的飞行器保有量及衍生产业的发展。而短期内,我们估计会有100-160亿的市场规模,包括基建和飞行器制造产业以及间接产生的市场影响。

        在飞行器制造方面,技术的积累很重要,可以通过资金买卖来获取,现在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奥通航通过海外并购,切入直升机的制造。目前民间企业在通用航空制造领域,除了无人机外,其他飞行器制造方面还很难有见效,未来我们更值得关注无人机,特别是专业级和消费级无人机,这块的壁垒相对较低,而且国内已经出现了世界级龙头大疆,无人机领域市场空间足够广大,很多优秀的企业能够从中成长起来。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